综治新闻

从“心”出发,筑牢平安之基
 
[发布时间:2025-06-23 09:36:37] [访问量:]

    近日,我院(社会与人文学院)2022级社会学班积极响应学校与学院号召,精心组织了一场以“平安校园共守护,青春担当践于行”为主题的班会活动。作为班会的深度参与者与主要策划者之一,此次班会于我而言,不仅是一次安全知识的集中学习,更是一场关于个体责任、集体意识与人文关怀的思想洗礼。班会摒弃了单向灌输的模式,通过案例剖析、情境模拟、小组共创、深度辩论等多元互动形式,引导全班同学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平安校园建设的理解与认同,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成效。
    一、 多维切入:从认知到认同的深化之旅
    班会伊始,我们并未急于宣教,而是通过一组触目惊心的真实校园安全事故案例(隐去具体信息)作为引子。这些案例涵盖消防安全隐患、心理危机事件、电信诈骗陷阱、实验室操作不当等多个维度,瞬间将“安全”这一抽象概念拉近至每位同学眼前。当看到那些因一时疏忽或认知不足而引发的悲剧后果,教室里的气氛变得凝重而专注。这种以案示警的方式,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更具冲击力,瞬间点燃了大家对安全问题的关注与思考。
    紧接着,班会进入“火眼金睛:身边隐患大排查”环节。各小组领取不同场景任务卡(宿舍、教室、实验室、运动场、网络空间),结合社会学观察视角,进行安全隐患的“田野调查”式挖掘与汇报。我们组负责“宿舍安全”,通过细致梳理,发现了诸如插线板负荷过载、逃生通道堆放杂物、违规使用电器、人际关系紧张苗头等多项容易被忽视的“日常风险”。其他小组也分享了教室消防设施遮挡、实验室安全规程执行不严、网络交友轻信信息、运动防护不足等问题。这个过程极具启发性,它让我们深刻意识到,危险并非遥不可及,它就潜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,而社会学强调的“日常实践”正是风险滋生与防范的关键场域。
   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环节是“角色扮演:当危机来临”。我们模拟了遭遇电信诈骗(冒充公检法)、宿舍初起火灾、发现同学情绪崩溃等突发情境。我参与了电信诈骗情境的扮演。当“骗子”用极具压迫感的语言步步紧逼,制造恐慌气氛时,即使明知是模拟,那种心跳加速、思维短暂混乱的感觉依然真实。幸而,小组成员及时介入,冷静提醒我核实身份、挂断电话并报警。这次“沉浸式受骗”体验,让我对诈骗话术的心理操控机制有了切肤之痛,也深刻理解了“保持冷静、多方求证”这八字箴言的分量。其他情境的模拟,同样让同学们在“手忙脚乱”中实践了报警、灭火器使用、初步情绪安抚等技能,暴露了知识盲区,也锻炼了临场反应。
    班会的思想交锋点落在“平安校园:刚性制度与柔性自觉孰重?”的深度辩论上。正方力主严明的规章制度、高效的执行监督是安全的根本保障(“无规矩不成方圆”);反方则强调个体安全意识的自觉内化、道德自律与互助文化才是长治久安的内核(“律己方能安人”)。双方引经据典,结合社会学理论(如涂尔干的“社会事实”与“集体意识”,吉登斯的“结构二重性”)展开激烈交锋。辩论虽无绝对胜负,但一个核心共识在碰撞中愈发清晰:刚性的制度如堤坝,划定安全的底线,不可或缺;而柔性的自觉、互助的文化如活水,滋养安全的土壤,赋予制度以生命力。两者相辅相成,共同构筑起平安校园的坚实堡垒。这场思辨将班会推向高潮,也将安全责任意识从外部要求升华为内在的价值认同。
    二、 思想淬炼:人文视角下的安全责任体悟
    作为一名社会与人文学院的学生,此次主题班会带给我的思想冲击与感悟尤为深刻,它促使我从专业视角重新审视“平安校园”的丰富内涵:
    1.  “安全”是尊严的基石,人文关怀是其灵魂。班会中模拟的种种危机情境,无论是财产损失、身体伤害还是心理创伤,其本质都是对个体尊严的侵害。社会学告诉我们,人的存在具有社会性,安全的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基础。没有安全,自由发展、自我实现便无从谈起。因此,平安校园建设绝非冷冰冰的条文执行,其内核是对每一个鲜活生命的尊重与守护,这正是人文学科所倡导的根本价值。在心理危机模拟中,一句及时的关怀、一个倾听的姿态所体现的同理心,与消防演练中规范的操作同等重要,它们共同编织着校园的人文温度和安全网络。
    2.  个体与集体:在风险社会中命运与共。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 f 贝克提出的“风险社会”理论在校园场域得到生动映照。一次宿舍的违规用电、一个轻信的转账操作、一句不当的言论引发的冲突,其负面影响往往如涟漪般扩散,波及整个宿舍、班级甚至校园。班会的“隐患大排查”环节,正是对这种“风险共生性”的直观呈现。涂尔干强调的“社会团结”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。我们每个人既是自身安全的“第一责任人”,也是他人安全的“守望者”。主动排查身边的隐患,提醒同学注意防范,关心身边人的情绪状态,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,都是在加固集体安全的堤坝。这种休戚与共的责任纽带,是抵御风险最深厚的力量。
    3.  从“被保护者”到“建设者”:青年担当的成长必修课。高校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阶段。平安校园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“责任预演”平台。在本次班会中,从前期策划、材料搜集、情境设计到现场组织、积极参与讨论和演练,我和许多同学都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担当的角色转变。我们不再仅仅是被教育、被保护的对象,而是成为了安全知识的学习者、传播者,成为了风险隐患的排查员、安全行为的示范者,成为了同窗互助的支持者。这种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担当精神的培育,是班会带给我的最宝贵财富。它让我们明白,守护平安并非遥不可及的国家大事,它就蕴藏在我们每一次遵守规则、每一次善意提醒、每一次伸出援手的日常行动中。这份“我能贡献”的主动姿态,正是未来担当社会责任、建设平安中国的精神基石。
    三、 行稳致远:深化平安建设的思考与期许
    主题班会虽已结束,但它点燃的思想火花和行动热情仍在持续。基于班会的收获与反思,我对深化我院乃至全校平安建设有以下思考与建议:
    推动“安全 ”融入专业教育:建议学院探索将安全教育与社会学、心理学、传播学等人文社科学科内容有机融合。例如,在社会调查方法课中增设“校园安全风险感知”调查项目;在传播学课程中探讨“安全信息有效传播策略”;在心理学课程中强化危机干预技能实训。让安全素养成为专业能力的自然延伸。
    构建“网格化”朋辈互助体系:在班级、宿舍层面设立“安全委员”或“心理气象员”(可由班委兼任或同学轮流担任),进行基础培训,使其成为发现隐患、传递信息、初步疏导的“神经末梢”。建立定期的“安全沙龙”或“心情驿站”,营造开放、互信的交流氛围。
    打造“沉浸式”常态化宣教平台:利用学院公众号、网站,定期推送由学生主导创作的“安全微剧场”、“风险警示录”、“心理调适锦囊”等生动内容。在宿舍楼、教学楼公共区域设置互动式安全知识展板或电子屏。让安全教育如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
    强化“体验式”应急能力训练:争取资源,每学期或每学年组织至少一次覆盖全体同学的、更为逼真和系统的应急疏散演练(如夜间疏散)、急救技能(CPR AED)复训及考核。确保关键技能“人人知晓、部分精通、全员可互助”。
    结语:始于心,践于行,成于众
    此次“平安校园建设”主题班会,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与行动动员。它让我清晰地认识到,“平安”二字重若千钧,它不仅是免于危险的状态,更是孕育梦想、安放青春的温暖港湾。作为社会与人文学院的一员,我深感肩上责任。我将铭记“信敏廉毅”的校训,将班会的所学、所思、所悟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:
    “信”守规则,做遵章守纪的模范,让制度之堤固若金汤;
    “敏”察风险,做隐患洞察的先锋,以人文关怀温暖守望;
    “廉”洁自律,做网络空间的清朗卫士,守护精神家园;
    “毅”力担当,做平安建设的积极践行者,以微光汇聚星河。
    让我们每一位江财学子,都从自身做起,从寝室、班级做起,以清醒的头脑辨识风险,以温暖的双手传递关怀,以坚定的步伐践行责任。唯有每个人心中常亮安全之灯,手中常握互助之绳,方能众志成城,筑牢校园安全的万里长城,让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,真正成为滋养学识、启迪智慧、安然成长的沃土与港湾。平安校园,共建共享,我们永远在路上!



江西财经大学保卫处服务承诺:有警必出 有险必救 有难必帮 我们24小时为你服务

监督投诉电话:83818315